高中教师赵旭,是怎么火起来的?
点击“蓝色字”,关注我们哦!!
生活总是出乎意料,就像高中教师赵旭,自己也没想到,在人生第39个年头,突然就火了!
为什么会“红”?赵旭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。
其中因素很多。在她看来,演讲提供了大家认识她的平台,她演讲的内容又是全民关注的教育话题。而且,自己还有公众号可以和公众互动,她所说的内容稳准狠地戳中了大家的痛点,引起了大家的共鸣。
赵旭是太原十二中的一名语文教师,从教16年,基本上是学校——家“两点一线”。她自称“旮旯教师”,寓意在这一方讲台上“苔花如米小,也学牡丹开”。
3年多前,她开了个人公众号“语文可以这样学”,从此生活中又多了一项“设置”——录语音,开线上课。
今年5月9日,一如往常,赵旭登录自己的公众号,却发现粉丝数量一夜之间暴涨好几倍,如今已涨至近百万。“发生了什么?”她不禁问自己。
后来才知,她在“我与祖国共成长——时代新人说”中的演讲播出后便迅速“霸屏”,有人看后拍案叫绝,有的留言“相见恨晚”,也有人说看到流泪。
自此,几乎每天,赵旭总能收到不少好友请求、陌生来电,以及五花八门的留言。有人花大价钱请她去给团队讲课,有网友慕名从外地赶来请教语文的“学习经”,各地粉丝纷纷邀她到当地聊关于语文学习的心得体会……
恰如“忽然一夜清香散,散作乾坤万里春”。如今,“旮旯老师”真如牡丹般在网络开出了一片姹紫嫣红。她将崭新的教育理念通过网络传播给更多的老师、家长和孩子,成为了网络时代“大火”的语文教师。
赵旭:如何做一个让孩子迷恋的语文教师
赵老师说:
我们千万不要成为一个可以被百度取代的老师,要给每一堂课烙上自己的印记。你百度一首诗,只能懂一首,你的知识没有系统化,而我有!我会告诉你唐诗是个大舞台,首先登台的是四大才子,人称“初唐四杰”······想探寻诗歌发展的规律吗?想学一首就懂一百首吗?语文课不能迟到啊!
我们不要急于去“堵”,而要去正确引导,甚至大胆开辟新课堂。我断言,大语文一定是大课堂,这也是我创办“语文可以这样学”这一公众号的初衷之一。
全世界什么人最多,网民啊;家长对什么抱怨声最多,孩子放不下手机。既然放不下,为什么不占领它?我们脑子里这款“教育理念”的APP也该升级了!
在我的课堂上,学生可以看新闻联播,也可以刷新浪微博,可以有圆桌派,也可以有奇葩说,甚至可以唱嘻哈。但歌词我来定,最好四书五经。
你能想象,我第一次听到孩子们用rap的形式唱出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那种惊喜吗?这叫什么?这就叫“经典咏流传”!
赵旭:爱上了在公众号上的“创作”
赵旭老师从对信息技术与新媒体平台一窍不通,到自己录课,并通过公众号分享课程,再到今天拥有百万粉丝,这场“创作”已经坚持了3年多。
3年多前,同办公室一位退休教师与自己的对话,开启了她录课的生涯。
那位即将离开教师岗位的同事说:“我最难过的是,我这么多好的教案,再也没有学生能听到了。”那一刻,赵旭突然觉得很心酸,她想到自己也会有退休的这天。于是,对微信公众号操作“一无所知”的她开始鼓捣自己的公众号。“我也有很多自己教学上的想法,不论好坏,我想保留下来,说不定后人能从中甄别借鉴”。
“风趣幽默”“有用且有趣”,这是粉丝们对她最多的评价。
她本是高三语文教师,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在后台疾呼:“旮旯老师”讲讲中小学生作文怎么写。于是她按照自己的理念录制适合1~9年级学生的作文课,教思维方法,而非售卖写作“套路”。
于她而言,最熬人的是备课。她说:“备课时,常常看到什么都会想可不可以作为我的上课素材?脑子一旦蹦出相关创意或想法就立马随手记下来。”。
录课,则往往是在忙完一天的工作之后。夜深人静之时,赵旭老师关严家里所有的窗户,把自己关在书房里,对着某录音App开讲,一般20分钟左右,然后上传、排版。
每天,她都要登录公众号看看网友们一条条的留言。有家长说每堂课都要让孩子听几遍,有人听出她嗓子哑了还送上了药方,有同行鼓励她坚持下去……
她很享受这个过程。但有时也会被浇冷水,“你别给我讲这些,能不能直接给些‘干货’?”“你这么讲,你们班上学生的成绩如何?”“能不能用最简单的话告诉我怎么能提高阅读?”等等。
“顿时会觉得自己白忙活了。他们想要的‘干货’其实还是‘套路’,或者认为两三堂课就可以让孩子开窍了。这样的人,他不是真正懂教育。”
虽然她今年所带的班里51人高考全部达线,但她不愿意以成绩来衡量学生和教育。她坚持认为,真正的教育,给人的不仅是知识,还要给人诗和远方,还要给人发现美的眼睛、向往美的心灵和创造美的双手。
赵旭谈写作:“套路”最简单,但最害人
赵旭在自己的公众号里,分享了很多方面的课程,如“1-9年级,写作真着急”“化腐朽为神奇的写作大法”“拯救你稀里糊涂的‘诗歌鉴赏’”等等。在这里,数老师与大家分享几条赵旭老师关于“引导孩子写作”的方法和思路。
学生的写作究竟哪里出了问题?首先是阅读出了问题。写作是一种输出,没有阅读,就没有东西可输出,阅读是写作的基础。
而在教学生阅读时,老师是否又真正做好了多元化的引导?
个别老师把所有的阅读都给学生解释成一个样子。比如灰姑娘的故事,如果我讲,我一定会问我的学生,什么才算真正的美女?如果你是灰姑娘,在12点钟声敲响时会不会逃掉?你愿不愿意以真实的样子来面对王子?
这不仅是阅读课,也可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、价值观产生影响。
正因为千篇一律的阅读教学,才让孩子们的写作也变得“千人一面”。其实很多老师也懂阅读,但还按照既定的“套路”来教。因为‘套路’是最简单的一条路,但不是真正的教育。
很多作文之所以千篇一律,“假大空”,其实是缺乏细节,而细节则来自于观察。
也有很多孩子的确会观察,你跟他聊楼下的小摊贩,他会描述得特别好。但第二天一说写一篇“熟悉的陌生人”,他的脑海里就完全没了小摊贩,而是开始想曾背过哪篇相似的文章。
其实他们的写作有时是和生活脱节的。在生活中引导孩子积累写作素材就十分必要,有时就是简单的一句话,但很多家长做不到,老师也不了解楼下有那么个小商贩,也没启发到。
当然,一位教师最重要的还是让学生学会真正的思考,写出他们真实的想法。
有次,我在课堂上分享《一个人的篮球队》的故事:热爱篮球的16岁少年叶沙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离世,其父母捐出他的器官,让7位患者重获新生。
讲完,我问学生,你们愿不愿意捐献器官?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:“要以他为榜样”“我愿意捐”“如果我没有这个器官可捐,我就把我的全部遗产捐了”……
“类似作文中的空话、套话,一听就很假。”这是我的第一反应。接着我问那位要捐遗产的男孩子:“你先把你刚买的那份习题册让同桌做,可以吗?”他犹豫了。
又问:“你再把你最心爱的那双跑鞋送给你的对手,行不行?”他不说话了,班上安静了。
学生们开始思考自己到底会不会捐。这时不同的回答出现了,一场关于捐或不捐的争论也开始了。
思考,就是要不断追问。在追问之中,学生明白了叶沙及其家人的伟大,老师也明白了学生的顾虑,并且大家可以共同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。
遗憾的是,很多老师在学生异口同声回答“要捐器官”时便到此为止,认为这堂课的教学任务已经圆满完成了。
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,赵旭相信,更多的语文教育者也会找回教育真正的“初心”,而自己只是早一步开始探索,并在坚持的普通老师而已。
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,我们也相信,将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借助网络分享自己的成果;我们相信,教育均衡会更早到来。
做信息时代的优秀教师,信息素养不可或缺,《中小学数字化教学》将是您的得力助手,快快关注我们。同时,您有教学资源或教育心得与更多的人分享吗?欢迎联系数老师哦(微信号:hua598679767)。
文章来源:综合自中国青年报、新浪教育、搜狐新闻、腾讯视频等
微信编辑:李中华
监 制:朱哲